来源:成都西南脑科医院在线咨询
混合型脑瘫患儿四肢及躯干处于松软状态,随意运动与不随意运动都缺少,肌张力低下,肌力不足以运动肢体。此型患儿属于脑性瘫痪的重症,多见于婴儿期,幸存者逐渐演变为痉挛型脑瘫或手足徐动型脑瘫、肌张力高型脑瘫。
发病原因
1、低体重儿小于 2500克,包括早产儿、足月未成熟儿。
2、先天性异常。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发育异常、脑发育不良不全、脑血管发育异常、先天性代谢病、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畸形、先天性染色体病等。
3、脑缺血缺氧。在脑瘫患者中, 40%是由窒息产伤所致,导致缺血缺氧的因素有:妊娠高血压综合征、前置胎盘、脐带绕颈、滞产、产程过长、新生儿窒息等原因。其他核黄疸、高烧、外伤、惊吓,脑软化、脑液化、脑硬化、脑钙化、脑萎缩、脑积水等原因。
症状表现
本型脑瘫主要特点是肌张力低下,患儿多数为婴儿,抗重力肌伸展发育障碍,自主活动的能力低下。肌张力虽然低下,但是肌张力仍有高低变化,不活动时呈瘫软状态,当被动运动或受刺激时,肌张力又可以升高,出现肌紧张状态,以伸肌明显,表现下肢伸直,头背屈,躯干伸肌紧张,严重者出现角弓反张。
肌张力低下时,以抗重力肌明显,表现俯卧位不能抬头,四肢不能支撑,腹部贴床,仰卧位时,上、下肢处于外展,外旋状态,背部紧贴床面,称蛙姿位。
肌张力低下型脑瘫通常是一个暂时的阶段,可见于婴儿时期,一般来说,软瘫可延续至2 、3岁,如果给予足够的刺激,肌张力会渐渐提高。大部分会发展成为手足徐动型,另一部分则发展成为痉挛型。软瘫的孩子在早期极易被误诊为低钙或其他疾病而耽误了早期治疗,家长要引起充分重视。
治疗方法
本型脑瘫患儿多为婴儿,前期治疗以康复训练为主。如果症状得不到有效控制,随着患儿年龄增长,渐渐发展为痉挛型脑瘫或手足徐动型脑瘫、肌张力高脑瘫时,符合手术指征的患儿可采取T神经细胞修复体系进行治疗。
该术式通过微创介入的手术方式,多方面调整患者的肌张力,使痉挛肌肉的肌张力尽量接近正常状态,长期、稳定、彻底地解决患者肌肉痉挛的痛苦。神经调控技术解痉只是选择性阻断部分神经后根纤维,而不会影响支配肌肉运动的神经前根及运动功能。术前都会针对患者不同情况作出包括术前评估、选择合适方法等,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,同时在实施神经调控技术后配合长期正规的康复训练,从而保证康复治疗。
康复训练
1、头部控制。本型患儿在婴幼儿发育期学会抬头是学会其它活动的主要前提。康复训练时可扶住患儿头部两侧,使头部能稳定地保持在直立的正中位,让他学会头部的控制,保持头部稳定。
2、躯干和下肢功能。翻,坐,爬,站,走是本型患儿运动发育训练重点。训练翻身时,先叫患儿全身放松,以臀部为支点,协助一侧肢体抬离床面,从一边翻到另一边。坐位训练中,先教患儿用手撑着坐,然后无支撑坐,逐步过渡到坐下可拿身边的玩具,仍能保持坐位平衡。爬行训练中,他人可在患儿的肩,肘,髋,膝部给予适当的支持,鼓励患儿向前爬行。跪位有助于站立,训练时可先让患儿坐在自己的脚根上,在他人支持下,将髋部伸直,并训练跪位平衡。
3、上肢和手的功能。训练好在一个稳定的姿势下进行,着重是纠正脑瘫患儿上肢的痉挛模式。可一手抓住患儿肘的外侧,一手握住患儿的手,将他的手臂上举和外展。使肩外旋和肘伸直,掌心向上。鼓励患儿将他的双手拿到胸前,玩耍手指,抓握各种不同形状,不同颜色的玩具。
日常护理
本型患儿大特点是软瘫。患儿在婴儿期由于肌肉收缩乏力,没有能力进行有效地吮吸和吞咽,家长在喂奶时感到很困难。软瘫的患儿在婴儿期由于咳嗽反射无力,不能将气管内的分泌物、异常物咳出,因此支气管炎和肺部感染极易发生。软瘫婴儿在仰卧位时象仰面朝天的青蛙,很容易因口鼻阻塞而导致窒息。家长应该高度警惕以上表现,不要让孩子在无人照看的情况下单独俯卧,坚持康复训练同时,更要悉心照料,避免出现危险情况。